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

2008-04-18 09:58:02 aesop 10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战略性选择
张文范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联合国提醒各会员国要"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地、大规模地高龄化的到来,是前所未有的,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纵览全局,提出相应对策,做出战略性选择。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出生率下降、平均寿命的提高,我国已于1999年10月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687万,占7%),并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更为突出的是,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00万,并以年均5%的惊人速度递增。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基本特征,即高速、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的现状。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出现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农村老龄化加速期。这必将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影响,也必将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200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7663万增加到1.3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从7.64%上升到10.1%。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人口抚养比下降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从1982年算起到2000年,我国人口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20年时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老年人口将由1.3亿增加到2.3亿,净增1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将从10%上升到15.6%。
在这个阶段中,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致使劳动人口老龄化,高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龄化。城市中许多家庭老、中、青年龄结构类似倒金字塔形。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第三阶段,从2020年到205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在此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由2.3亿上升到4.1亿。占总人口比重将从15.6%上升到25.8%,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期。

  由于20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都将进入老年期,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儿童人口都相对稳定下来,抚养比达到最大值,每100名劳动人口对应40多名老年人口和30多名儿童。劳动年龄人口开始高龄化,45~59岁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这一阶段,高龄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纵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和亚洲老年人口的1/2。国际老龄专家认为,解决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对世界和亚洲都是举足轻重的重要。

(二)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前后仅用了18年左右时间。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相比其速度是很快的。同样完成这一过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在1980年到1990年全球新增加的1亿多老年人中,30%来自中国。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改变了世界人口老龄化格局。即过去人口老龄化是发达国家的事情,现在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三) 地区发展差异性大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已和相继成为人口老龄化地区和城市。200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已达238万,占总人口18.5%,到2010年将增加到287.3万,占总人口的20.5%,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32.7%。北京市2000年老年人口达到188万,占总人口的16.9%,到2025年时,老年人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世界上发达国家现在的老龄化程度。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对来讲,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压力还不那么突出。

(四) 人口老龄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而我国则是在综合国力不强的情况下迅速到来的。世界上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一万美元以上,而我国在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仅有一千美元左右。换句话说,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

(五) 城乡发展差别大
  不同的生育率水平,使城市老龄化程度在人口年龄结构转型的初、中期将比农村突出;但也应看到,由于我国人口城乡分布的总格局,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影响也更为深远。1995年的有关资料显示,70%以上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农村。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到2010年要建成一万多个小城镇。205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城镇化速度还要加快,造成部分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比城市快。农村青壮年转移到城镇,城市的老龄化程度有所缓解,中、老年人留在农村,加快了农村老龄化进程。而农村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农村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将更为严峻。

(六)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井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加之平均预期寿命(男69岁,女73岁)的性别差异,导致妇女寡居、独居数量增多。女性老年人口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责任成为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负担最重、最脆弱、最值得关注的群体(51%失去配偶,年龄越高丧偶率也越高;城市老年妇女的人均收人为男性的45%,农村中仅为24%)。近几年,在农村,赡养纠纷占涉老案件的60-90%,其中多数是老年妇女。一些家庭成员对老年妇女缺乏尊重和关照,并粗言恶语,伤害她们的自尊心。有的人甚至对老年妇女谩骂、侮辱、诽谤等精神虐待。在受虐待、遭打骂、被遗弃,甚至被迫自杀的老年人中,多数是无配偶、无业、无文化的老年妇女。而她们也迫于压力,逆来顺受,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为自己权利和尊严进行抗争的行动。

(七)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挑战是高龄化趋势的迅速到来
  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高龄老人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10年将达到17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年龄组。据调查,目前我国高龄老人存在"七多六少":
1.女性多,男性少。高龄老人中女性占63.1%,男性占 36. 9%,随着年龄的升高,女性所占比重也升高。
2. 文盲半文盲多,受教育年限少。高龄老人平均读17年书,74.7%的人属于文盲半文盲。女性平均只读0.6年书,文盲率占90.6%。
3. 丧偶多,身边子女减少。高龄老人的丧偶率为78.6%,女性高达92.3%绝大多数高龄老人不仅失去了配偶,而且兄弟姐妹和一些子女也相继离去。目前68.7%的人无兄弟姐妹,10.1%的人无子女,身边无子女或孙子女的人占26.4%。尽管70%多的人同第三代、第四代人共同生活,但是独居的仍占10.9%。
4. 经济供养依靠子女多,获得社会保障支持少。高龄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子女及其孙子女的占71.4%,其中女性依赖后代的比率更高达811%; 享受退休金者只占16.9%;依靠配偶及亲属供养的占2.6%;个人劳动占其1.8%;社会救济占6.2%;其他来源占1.8%。
5. 照料依靠子女多,社会提供帮助少。高龄老人身体不适或生病时,78.4%的人是由子女或孙子女来照料,其他照料者依次为:配偶及其他家庭成员占13.2%,社会服务占5.6%,其他占2.8%。
6.闲暇时间多,精神文化生活少。大多数高龄老人年轻时没有培养兴趣爱好,目前精神文化生活第一位是经常或有时看电视、听广播的占53.5%。第二位是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占35%。45%的人帮助作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其他活动很少。
7.带病多,完全自理少。80岁以上老人平均余寿约7年。高龄老人自报的患病率为52.9%。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疾病是白内障、呼吸系统病、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在洗澡、穿衣、上厕所、吃饭等方面,35%的人或多或少需要他人的帮助。
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带病老人、残疾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增加。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占25.8%,北京市已占34%。不仅要求解决供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日常护理照料问题,给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需求更加迫切。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成为21世纪我国必须认真对待,认真研究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 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2025年抚养29.46人,2050年抚养48.49人。总抚养比也相应上升,从2025年的59.5%上升到2050年的76.8%。

(二) 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必将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未来的一些年份中,我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存在着劳动力资源过剩,因为总劳动力始终保持在八亿以上。但是,我国存在着劳动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问题。在1990年,中国15-29岁年轻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48.7%,45-59岁组的劳动力只占23.02%。到2050年,我国劳动力构成逐渐老龄化。这时15-29岁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8.9%,下降了18.6个百分点,而45-59岁组劳动力只占37.16%,上升了19.2百分点。这种变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国民收人中,如果用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医疗卫生的支出不断增加,那么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就要相应的削减。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我国用于社会福利等各项支出从327亿元增加至3043亿元,增长近10培,其中用于离退休、退职职工保险福利费用(包括退休金)支出从149亿元增长到2068亿元,增长了12倍多,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得多。然而,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看,社会保障各项费用的增长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四)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为了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眼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

(五)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必然向高龄化发展,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日益增加。残疾人口调查表明,60岁老人的残疾率为16%,69岁为20%,74岁为30%,78岁为40%,82岁为50%。根据卫生部另一项调查,老年人因病卧床率,60-69岁为3.16%,80岁以上为4.3%上述情况表明老龄化发展,只解决经济供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好社会照料和医疗护理问 题。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选择
  
  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责任。面向21世纪的我国老龄工作,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改革创新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用产业化、社会化的新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发展,不断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根据我国多年的实践经验,经济的富足、政策的完备、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是一个国家成功地治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问题的必备条件。经济的富足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都要体现在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上,以便从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角度来科学而有效地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一)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是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后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根本问题是发展。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好我国的老龄问题。我们不能去照搬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改革创新,量力择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以7-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但中国总体上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养老保障是国家依法对老年人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这三者构成完整的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保险是它的核心。国家在"九五"期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农村逐步建立以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为主,国家、集体必要支持的社会保险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等;城镇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创新,需要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对待,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

(三)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
  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社区养老社会化是城镇工作的重点,社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越来越迫切。这个体系的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围绕"五个老有"的要求,加强疾病医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文化体育、参与社会等硬件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要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梯度发展。软件方面要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服务项目,抓好物业管理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或患病老人服务队伍建设,以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1996年中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法》规定了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权益及保障,在社会生活中的权益及保障,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以及法律责任和处理程序。它的制定和实施,为亿万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保障。今后,要陆续制定《老年保健法》、《老年参与社会法》、《养老福利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强安老养老制度建设。

(五)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中国目前还处于由家庭养老保障向社会养老保障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的部分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和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要保证老年人安度晚年,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我们这里所说的居家养老不是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老年公寓"、"社会化养老服务"等并列的具体养老形式,而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的总称。那就是,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居家养老道路,积极创造形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六)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老龄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人,并按一定比例提取老龄事业专项经费,列人财政预算,集中用于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资金补助。加大社会福利彩票、体育彩票所筹资金对老龄事业的投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个人和外商投资老龄事业。建立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资机制。

(七)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我国的老龄工作经过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工作目标,简称"五个老有"。我们既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需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广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必要的条
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社会经济计划,我国到2010年老龄工作的战略目标是: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人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照料慰藉、文化娱乐、参与社会问题基本得到保障,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高,高龄老年人特殊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老龄事业、老龄工作依据政策法规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老龄工作的新运行机制,井开始步人良性发展轨道;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健康老龄化,建?quot;以人为本,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作者:中国老龄协会会长 张文范(本文是在中央党校第二十八期进修班的论文)


 

京ICP备1103959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212
全国助老委办公室:010-63455515 010-63457985 0898-66196217(海南项目办公室) 全国助老委秘书处:010-63455515转8668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21号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助老网

首页
组织
新闻
政策